间质性肺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个重点专项公布拟
TUhjnbcbe - 2022/12/2 21:18:00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29412.html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共23个项目)和“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共6个项目)两个重点专项年度拟立项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重点专项

“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重点专项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节选)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加强对常见多发疾病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常见多发疾病的诊治水平,降低致残致死率,减少疾病负担,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为国家制定常见多发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聚焦影响我国居民身体健康、期望寿命的常见多发疾病,开展发病机制和防治关键技术及产品研究;重点推进常见多发疾病的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研发急危重症应急救治、疾病诊疗和长期管理技术产品和辅助工具,强化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创新,提升基层诊疗水平;聚焦大数据到精准化防诊治方案的临床转化难点,加强队列研究、标志物发掘、防治新靶点研发、疾病多组学数据和数字化健康医疗大数据深度融合。

年度指南部署坚持“以常见病多发病等为突破口,加强综合防治,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科学防治,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的要求,围绕常见多发疾病的前沿基础性研究,常见多发病早期筛查、干预技术及策略研究,常见多发疾病临床诊疗关键技术及策略研究,常见多发疾病防控技术应用示范及推广研究等4个任务,按照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拟启动22个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5亿元。其中,围绕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生物标志物谱系评价体系和智能诊疗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诊疗新方法研发等9个技术方向,拟部署5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0.25亿元,每个项目万元。每个项目拟支持数为1~2项,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1.常见多发疾病的前沿基础性研究

1.1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生物标志物谱系评价体系和智能诊疗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依托前期建立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队列,对比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等因素脑血流灌注降低人群与血管性认知障碍人群,建立以多模式磁共振(MRI)为代表的影像学新技术手段,联合PET-MRI,脑脊液、血液等多种生物标志物检测新技术组合的精准定性定量研究,建立国内多中心、大规模、符合国际标准的基因、影像学等新型生物标志物谱系研究的大数据平台和随访数据库。系统开展以MRI-pCASL为代表的定量脑血流灌注影像检查和体液检测的临床适应症标准及血管性认知障碍疾病的超早期预警标志物研究及预测研究。基于不少于1万例大数据分析结果揭示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发展的共性机制,建立治疗预后的风险性、有效性等预测模型并提供决策分析优化方案,建立血管性认知障碍新型智能分级分层诊疗标准。围绕临床实际应用场景,依托现有高质量结构化数据库,医院规范化联动体系,在家以上机构推广应用,实现数据驱动下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新型智能诊疗模式应用示范,降低社会经济成本、完善伦理规范。

1.2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风险预测体系(青年科学家项目、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建立基于高质量、多元化、大样本的自然人群和住院人群及常见肾脏病随访队列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和生物样本库。揭示与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或预后相关的临床表型;通过多组学技术(表观遗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筛选能早期预测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不良预后和对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健康医疗大数据和生物信息数据,建立多模态风险预测模型;通过验证,证实模型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开发预测模型软件,在临床试用,实现慢性肾脏病和急性肾损伤进展为慢性肾脏病的早期风险预测;医院的各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1.3急性髓系白血病诊疗新方法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聚焦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难点,围绕诊断、治疗新方法的靶点,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综合多组学、大数据等海量信息,通过多中心、前瞻性临床队列形成急性髓系白血病诊疗新方法;针对新靶点形成促进患者造血恢复及疗效提高的创新性治疗策略;利用高水平临床研究证实基于新靶点的诊疗方案有效性。

2.常见多发病早期筛查、干预技术及策略研究

2.1恶性肿瘤早期筛查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常见高发恶性肿瘤(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等)现有筛查技术接受度差和精准度不高的现状,研发基于生物组学和影像组学,易于推广的无创或者微创早期筛查技术。优化解决微量样本进行生物多组学检测的痕量核酸提取技术、生物标志物鉴定技术;研究分子影像、功能影像、多光子、多模态成像等用于癌症早诊的关键成像技术;应用基于多组学大数据的降维分析处理技术、影像组学技术,整合所筛选出的基于生物组学的早筛生物检测靶点和基于影像组学的纹理特征,建立相应恶性肿瘤综合早筛早诊技术;基于人群组织性筛查资源,充分利用宏观流行病学数据,分子标志物,筛查影像以及随访等大数据,系统集成中国人群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时空暴露研究成果,优化个体化癌症风险预测模型;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包括高发区、非高发区、农村、城市地区)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筛查队列研究(50万人以上),与目前现行的早筛技术与方案进行对比,开展有效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2.2泛血管疾病筛查、系统评价及防治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泛血管(涵盖心脏、脑、外周等脏器血管)解剖学和功能学,通过无创和有创检测技术结合生物学标记物检测,对泛血管疾病开展系统筛查和识别;建立我国泛血管疾病的大数据平台和数据库,系统开展泛血管疾病诊治的模型预测研究;研发和推广基于泛血管疾病多组学和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泛血管疾病自动化评估、预测及防控辅助系统,发挥西医和传统医学优势,探索临床多组学指导下的泛血管疾病早期诊疗、评估和防控新策略,建立完善泛血管疾病的管理体系并推广应用。

2.3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与干预新靶点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现有大规模筛查人群,建立基于临床、实验室、遗传等多维度指标的立足分级诊疗的高胆固醇血症及其心血管病风险筛查方法,以及高胆固醇血症筛查诊断的中国标准;研究降胆固醇治疗的新的干预靶点和治疗策略,建立在心脑血管病高危和极高危患者中精准和强效降胆固醇方案,并评价其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冠心病及脑卒中中的作用。为高胆固醇血症及其中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提供早期诊断、有效干预的临床诊疗方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4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的早期识别与治疗策略

研究内容: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以肺纤维化形成为基本病变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依托已经建立的全国多中心间质性肺疾病数据库,构建包括尘肺的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队列及长期管理系统,揭示与肺纤维化形成、进展或预后相关的临床表型,通过影像组学及生物多组学技术,筛选能早期识别肺纤维化并预测其进展及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构建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的早期识别与进展预警模型;系统评价冷冻肺活检、外科开胸肺活检、胸腔镜肺活检等不同肺活检方式的安全性与诊断的可靠性,建立优化的肺组织学诊断方法;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和分类间质性肺疾病的人工智能(AI)模型,构建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定量评价纤维化及严重程度的方法;基于临床表型和多组学分析,研究肺纤维化发生的关键分子机制与干预靶点,探索纤维化肺疾病的早期抗纤维化治疗策略。

2.5脓*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早期识别和动态风险预警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以实时动态生命体征及临床信息为基础,联合生物标志物和多组学信息,建立脓*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风险分级和动态预警体系;基于已有的区域重症医学临床信息平台,建立国内多中心、大规模的脓*症大数据平台(包括临床信息库和生物样本息库)和远期随访数据库;研发基于自然语言识别技术及设备互联互通的物联网技术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早期识别和动态风险智能预警模型,并实现远程决策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生信分析等技术,探索脓*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预警及远程决策支持治疗的新方法,优化脓*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策略,降低脓*症患者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3.常见多发疾病临床诊疗关键技术及策略研究

3.1肺癌手术联合新辅助免疫治疗的评价体系和优选模式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

研究内容:在已经建立的前瞻性临床队列基础上,通过影像组学、多组学等先进手段,深入研究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含免疫单药、免疫单药联合化疗、免疫双药、免疫联合其他治疗等多种模式)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分子机制,筛选适用于临床的疗效和副反应预测标记物,并开展前瞻性验证;通过对临床队列中外科切除范围、手术难点和不良事件等因素综合分析,构建新辅助免疫治疗外科手术推荐方案;通过对早期肺癌外科根治性切除后预后不良患者的综合研究,筛选和扩大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专病大数据平台,基于中国肺癌患者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适合国人的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体系和优选治疗模式。

3.2食管癌变动态演进机制及个体化精准诊疗体系构建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

研究内容:基于食管细胞采样新技术,运用单细胞多组学以及体内谱系示踪技术,全面解析食管癌变演进和治疗过程中肿瘤微环境构成与动态变化规律,揭示肿瘤免疫、肿瘤代谢与肿瘤演进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鉴定食管癌变演进过程中特征改变分子,建立基于液体活检的食管癌变早期识别和预警的模型,在大规模前瞻性队列中验证模型效力;构建食管癌多维组学图谱,对食管癌进行精确分子分型,鉴定食管癌驱动基因、新型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从遗传和表观遗传协同调控角度阐释关键基因表达或功能异常的分子机制,深化对食管癌变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食管癌早期诊断、精准治疗、疗效评估与预后判读的新途径和新技术,开发用于食管癌个体化精准诊疗的新产品。

3.3脑心共患病的临床诊疗体系建立及关键技术应用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

研究内容:建立国内多中心,大规模的包含临床、样本库、影像等多维度信息的“脑心共患”动态数据库平台;基于中国人群脑心共患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脑心CT血管造影新技术(CTA),应用人工智能方法建立“脑心共患”影像自动识别系统、高危患者预测模型及临床辅助决策系统;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多血管疾病、心房纤颤、卵圆孔未闭等系统性栓塞性疾病和获得性易栓症等血栓性疾病,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队列或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探讨同源性心脑血管疾病新发病机制,建立预测模型,制定风险评估体系;基于复合手术室新技术,系统开展不同脑卒中合并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的心脏疾病的临床诊疗研究,探讨神经外科/介入科和心脏外科/心脏介入等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在“脑心共患”的治疗原则;针对心源性脑卒中高危人群,应用新型造影剂、高分辨率、快速、无创性多模态心脑血管床联合检查方法,筛查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主动脉病变等高危人群,诊断、评估“心脑共患”人群联动治疗适应证,并对比运用介入、微创、外科及复合心脑血管联合手术方案的疗效。

3.4帕金森相关疾病队列建设和诊治关键技术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

研究内容:基于融合型运动及行为感知技术(包括可穿戴、机器视觉、新型传感器及智能手机等),结合移动端软件,通过开放性的智能平台构建多中心、大规模帕金森相关疾病队列和帕金森病高危人群社区队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等参数进行多维度、实时、量化跟踪,建立高质量的全国多中心帕金森相关疾病多模态数据库,探索高效、便捷的交互性远程诊疗模式。围绕帕金森病核心发病机制中的体液标志物、脑外组织活检病理标志物、神经影像标志物(含高场强核磁、分子影像、脑连接组学)、脑深部核团电生理参数等生物学标记物,研发检测方法,探索临床前期帕金森病的精准诊断;基于上述生物学标记物及多模态临床表型参数建立帕金森病动态分型体系,结合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指导精准药物治疗。在新型生物学标记物指导下,从社区高危人群中识别临床前期帕金森病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探索延缓帕金森病进展和具有疾病修饰作用的新药、康复技术等。应用多模态影像技术和神经电生理技术研究帕金森病相关神经环路病变,基于上述技术精准引导神经调控技术(脑深部电刺激、无创性神经调控)治疗进展期帕金森病,创新调控模式。

3.5系统性红斑狼疮重要脏器损害早期识别、危险分层及干预策略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

研究内容:基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长程随访队列,针对危及患者生命及生活质量的严重脏器损害,如狼疮肾炎、神经精神狼疮、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肺动脉高压等以及狼疮相关不良妊娠等,探索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进展、复发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根据不同脏器损害的差异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及长期随访数据,探讨早期识别重要脏器损害、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和早期干预策略,实现精准的疾病分型及治疗决策,构建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疗效评价体系,为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规范治疗提供依据。

3.6睡眠—觉醒障碍防治技术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

研究内容:建立大规模多中心睡眠—觉醒障碍(以失眠障碍为主)患者队列,研究常见睡眠—觉醒障碍发生发展特点、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对不同人群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寻找睡眠—觉醒障碍发生的预警指标;研究睡眠—觉醒障碍相关的认知、脑电、影像、生化、遗传等层面的标记物,并进一步探索睡眠异常发生的神经机制;阐释睡眠—觉醒障碍与其他常见病如抑郁、焦虑、痴呆、药物依赖、慢性痛等的共病关系及共同生物学基础;探索药物和非药理学干预睡眠—觉醒障碍的新手段,包括中医药疗法、神经调控技术、认知疗法、睡眠时相及节律调节等,评价干预手段的治疗效果并明确发挥作用的神经机制,制定具有推广价值的防治措施。

4.常见多发疾病防控技术应用示范及推广研究

4.1精准采集人体代谢参数评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药物治疗疗效和预后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代谢舱评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各类人体基线数据、实验室检查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激素水平(皮质醇、儿茶酚胺激素、醛固酮、甲状腺激素、性激素);通过各类可穿戴设备实时采集人体数据(体温、心率、脉率、呼吸频率、氧饱和度、血压、血糖、心电等),同时收集血液、尿液、粪便等生物样本。研发和推广基于代谢舱评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代谢指标的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分型诊断、评估疗效新方法,优化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和治疗策略。

4.2骨质疏松性骨折综合防治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疾病特点、风险预警和防治体系构建开展研究,建立全国性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注册登记平台和具有人群代表性的高质量生物样本资源库,探讨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疾病特点和规律,并结合高通量多组学技术、临床资源和人工智能技术,揭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预警生物标记物,阐明相关生物学机制,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预警系统。开展基于影像学和分子靶标等新技术的疾病分子分型和诊断预警新方法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创新器材/器械,通过多中心研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开展真实世界研究,验证主要抗骨质疏松药物、骨质疏松性骨折预警系统、关键手术技术的临床效果。最终建立适于全国推广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技术及方案。

4.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相关器官衰竭的精准化救治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已有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数据库及生物样本库,针对严重威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特点和规律,结合多组学技术、临床资源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基于临床表型、影像表型及炎症/免疫表型的多维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分型体系;开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型分析检测芯片及临床决策软件;建立基于体外细胞模型、类器官及器官芯片等高通量快速评价技术的疾病模型以及治疗措施评估平台。探索基于临床分型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相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精准化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路径;从病因治疗、免疫调控治疗、器官功能保护和支持治疗角度,系统开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精准化治疗及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效果研究,建立临床分型导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精准化救治体系;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节选)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聚焦国家生物安全重大现实需求,全面提升国家生物安全领域科技支撑能力,准确甄别生物安全危险因子“危害源”,即时切断生物危害事件“传播流”,高效防护生物危害“袭击靶”,系统完善重要战略地域生物资源“战略库”,着力培育新兴两用生物技术“慑止力”,筑牢国家生物安全科技防线。

年度指南部署坚持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原则/要求,围绕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与动植物疫情防控、防范生物恐怖袭击与防御生物武器威胁、外来生物入侵管控、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技术谬用防范、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等5个任务,按照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拟启动7个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1.75亿元。每个项目拟支持数为1~2项,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1.基础研究

1.1重大外来入侵物种适应性演化与进化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重大外来入侵物种种群定殖和扩张过程中对寄主和异质环境的遗传适应性特征及快速进化/演化机制;特定功能基因表达及其表型可塑性调控机理;入侵物种与共生微生物互作与入侵适应机制,入侵物种与本地生态位近缘种或等值种的“协同与竞争”入侵效应;复杂多物种互作网络的适应性进化入侵机制。

1.2物种群体易感性和生境脆弱性防护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物种易感性的遗传基础和作用机制,鉴定差异性标识物;开展生境脆弱性研究,探讨有害生物对生态环境、物种种群等的损伤机制,建立相应的损伤研究模型及监测方法,研发针对物种易感性与生境脆弱性的防护技术与产品。

2.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

2.1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临床救治技术与防护规范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基于临床特征的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临床救治技术体系,明确其临床特点、疾病进展和转归的规律,发现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病情预警预测因素;建立临床救治生物安全防护标准和相关设施建设的技术规范;研发面向烈性传染病临床救治的智慧重症医学信息系统。

2.2理化防护装备

研究内容:以新材料、新原理和新技术为基础,构建可单独或同时对各种类型的生物危害因素进行有效的个人和现场集体防护的物理空间屏障技术装备;研发高效、移动式、自动化,且适应低温等特定环境的洗消技术和洗消装备,实现模块化、智能化。

2.3重大外来入侵物种前瞻性风险预警和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新发/突发和潜在的重大农林外来入侵物种,开展基于多组学、生物传感、模型验算、智能分析等的前瞻性风险预警和实时监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的早期预警、阻止入侵、狙击扩散的早期主动防控应对能力。

2.4重要公共场所生物恐怖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地铁、火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剧院等大型公共场所生物恐怖威胁因子特性、发生、作用和播散机制,开发重要公共场所生物恐怖袭击现场防控新技术;研发大型公共场所重大生物恐怖威胁事件风险评估方法、模型,创建快速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系统,建立重大突发生物恐怖威胁事件联防联控响应机制,集成大型公共场所生物恐怖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应急决策和防控技术体系;研制面向重要公共场所生物恐怖防控的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管理体系,形成系统应对生物恐怖事件的处置能力。

3.典型应用示范

3.1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示范基地建设

研究内容:开发动植物引种自动评估、智慧型隔离检疫、多目标健康筛查、系统性风险监测系统及无害化处置技术,用于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活体暂存库、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数据库、全球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库;构建覆盖境内外的集数据存储、信息查询及繁育保藏为一体的资源保存与共享平台;在中转基地完成高风险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引种落地,建立技术示范基地。

资讯解读

资讯商机订单

「仪器需求小助手」资讯板块,每日实时更新仪器设备行业重要资讯,包括相关行业*策、新项目落地、新实验室、新学校、新学院、新研究中心等。让用户实时掌握行业动态,了解潜在商机,助力用户提前切入项目。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个重点专项公布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