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名医话风湿,邀您来品茗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CRA)现已圆满落幕。会议上专家云集,共展学术风采。在此次会议现场,我们有幸地邀请到上海市中医院何东仪教授与中医院戴冽教授来到直播间,为各位同道带来有关细胞因子及生物制剂的前沿研究介绍与会议感悟。何东仪教授:机制研究的快速发展,推进疾病诊疗的进步何东仪教授采访视频主持人:您认为,当前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何东仪教授:风湿疾病自古有之,但近百年来才真正开始对风湿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机理的阐述,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相关研究进展非常快。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IL-17,不仅揭示了它们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机制,加深了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针对这些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所研发的相关药物也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我们攻克疑难杂症带来了希望。主持人:脊柱关节炎(SpA)是此次大会的讨论热点之一,有关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在大会中也多次被提及。对此,您有何看法,能否与我们分享您的观点?何东仪教授:实际上,我国古代对这类疾病(脊柱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早有记载。在过去药物匮乏的年代,我们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只能使用常见的消炎止痛药物以缓解症状,或者当患者出现关节外表现如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等时便应用激素进行治疗。在偏远基层的情况则更严峻,许多患者未得到及时、明确的诊断,来到我院就诊时往往已是疾病的晚期,病情严重且治疗难度大。随着研究进展的突飞猛进,这二三十年来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包括对疾病的遗传背景、发病机制、关键细胞因子及治疗药物的发现,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率和治疗水平。现在,我们可通过核磁共振发现血清阴性的脊柱关节病、放射学阴性中轴脊柱关节炎等,在疾病的早期阶段便可通过规范化治疗及时延缓疾病进展。所以,对脊柱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以促使我们实现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及规范随访,延缓或抑制影像学进展和结构破坏,让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提高。主持人:目前,在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生物制剂的应用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请谈谈您的看法。何东仪教授:我相信机遇大于挑战。第一,无论进口药还是国产药,生物制剂在临床实践中都实现了显著的疗效,让疾病治疗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第二,在国家医保*策的支持下,生物制剂这类创新药物的价格已大幅度下降,更多的患者可以负担得起药物并因此受益。但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在于规范用药,药物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生物制剂,带来显著疗效的同时也会有引发不良反应的风险,我国乙肝、结核患病率较高,对这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用生物制剂时,需注意用前筛查、用药选择与规范治疗。戴冽教授:细胞因子疗法在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大有可为戴冽教授采访视频主持人:细胞因子已被公认是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炎症和关节损伤的重要介质,对细胞因子的抑制可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您如何看待细胞因子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戴冽教授:自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细胞因子风暴引起了医学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