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人民好医生跟诊记崔瑷
TUhjnbcbe - 2021/2/15 17:29:00
擅长临床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4/5488012.html

崔瑷:“稳住”肺病患者的呼吸

跟诊时间:年4月11日

跟诊专家:首都医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崔瑷

跟诊记者:张红

摄影记者:李丹

“你好呀,快坐快坐,最近怎么样?”在崔瑷的门诊里,记者时常听到这样的问候。作为首都医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她的门诊多见以间质性肺疾病为主的呼吸系统疑难疾病患者。这类患者一旦患病,对生理功能和心理打击很大,生活质量会受到极大影响。更遗憾的是,此类疾病往往不易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数患者也无法根治,长期治疗导致药物副作用明显,尤其是“晚期”患者,甚至连“治标不治本”的难度也较高。

临床经验丰富的崔瑷通过对每一个诊治环节的严谨把握,已令众多患者的病情得以控制和好转。而且她与定期随访的老患者热络亲近,对待初诊患者无微不至,使得患者常感到轻松和宽慰。

体谅患者,关怀常在

间质性肺疾病分类众多,病情进展速度可快可慢。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出现悲观消极的心态,对此,崔瑷总会及时给予安慰与开解。

一位46岁的女性患者,虽然在崔瑷的治疗下,她的肺功能更胜从前,达到减药标准,但听闻复查结果后,患者仍闷闷不乐,少言寡语。“您得乐观向上啊,老这样会得抑郁症。”崔瑷试图让满面愁容的患者开心起来。

感受到崔瑷的关心,患者红了眼眶,继而泪流不止,道出了忧虑。早前,她在外院接受治疗,因药物对肝脏造成损害而罹患肝硬化,每月又增添了余元的治疗费用。然而,患者家中已无经济来源,大孩子未婚,小孩子只17岁。“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她低声倾诉。看着满脸泪痕的患者,崔瑷温柔地劝导她:“您再这么心情低落下去,可真是要得抑郁症了,然后得再吃药,这病的药可贵了,两三个月才见效呢。家里没经济来源的话,可以再好好找找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大了,您病情也挺稳定的,就好好治病吧。”

“我碰到您,我觉得很幸运,没有一个医生像您一样安慰我的。”从第一次到崔瑷处就诊,患者便有这种“幸运”的感觉:“您这么累,照顾病患还这么用心,医院,没有一个像你这样和患者交流这么多的。”

尽管已耗费多时宽慰患者,但对方安心地走后,崔瑷自己却没能“往开了想”:“看到病人这样,我觉得挺难受,不知如何帮助他们。”

不止于劝慰,崔瑷对“说服患者”同样驾轻就熟。患间质性肺炎的栗先生前来复诊,此前他虽已按崔瑷的治疗方案服药,却对病情满不在乎,作息紊乱。复查结果显示,虽肺功能见好,但肺部CT显示病情仍有进展征象。

陪同就诊的女儿听闻结果,开始无奈地“数落”起父亲来:熬夜玩手机、白天饥一餐饱一顿、寒风天里去钓鱼、一意孤行不听劝……说着说着,患者女儿开始泣不成声。崔瑷见状,赶紧当起了“家庭纠纷协调员”,一边安慰她,一边劝抗拒治疗的栗先生:“您如果不用药物治疗、不好好保养,以后病情进展,那躺着也喘呢,这不是开玩笑的。”在患者意识到严重性后,崔瑷又耐心地建议他日夜活动倒过来安排,尽量选择温暖的室内钓鱼……“您别把闺女气坏了,姑娘你也稍微淡定点。”

在诊疗中,崔瑷早已将体谅和关怀患者当成了自己的习惯。听一位患者说来自黑龙江鹤岗后,她立即反应道:“鹤岗啊,坐火车得一天一夜呢。”崔瑷深感远道而来的不易,便常提醒需行肺功能和肺部CT检查的患者将检查日期约在她出门诊的同一天。“这样也省得多跑一趟”;给情况较特殊的外地患者预约特需门诊时,崔瑷会建议他们就诊前打电话确认她的出诊时间,免得白跑一趟;每当外地患者请求“加号”,她也从不拒绝。“有时候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面对无法在家乡获得较好治疗的外地患者,崔瑷如是感慨。

崔瑷对患者的体谅关怀让一位80高龄的患者在就诊离开时,动情地说:“您退休了我也找您家去。”

诊疗谨慎,全程护航

间质性肺疾病的病种多达余类,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个体差异大,且近年来发病率攀高。这都是诊疗所面临的难题。为使患者获得最好疗效,崔瑷从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到确保患者正确服药都极尽细致与谨慎。

“做病因筛查,如果查到了,就按病因治疗。”崔瑷在详细了解一位65岁间质性肺炎患者的身体状况后,如是建议道。患者此前曾有心悸、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病症,因此与之对应的指标也在筛查范围之内。此外,为明确咳嗽的诱因,肺功能检查也在计划之中。“找到病因那就更好了。”患者十分认可这一安排。

在门诊中,肺部CT常被当做初步判断病因的重要依据,但如要确诊,崔瑷往往会更为谨慎。44岁的工程管理员王姓患者因咳嗽就医,肺部CT检查显示疑似矽肺,于是赴崔瑷处就诊。下判断前,崔瑷对他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了充分了解。确认患者在做气道激发实验时并未服药后,她说:“咳嗽患者要首先除外常见病、对发病,春季是支气管哮喘好发季节,做气道激发试验是为了除外气道高反应导致的咳嗽。这个患者肺实质肯定是有问题的,而且病变沿气道分布,有可能是职业、环境因素导致,但要注意除外其他继发因素和泛细支气管炎、呼吸性细支气管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等。”不同类型的疾病治疗药物、疗程和预后不同,还要考虑药物不良反应问题,所以在诊断时考虑问题要全面,用药需加倍小心。

间质性肺疾病的病情复杂,其用药所涉及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也自然较多。由于无法在时间有限的门诊中,为每一位患者详细介绍药物使用方法,崔瑷便让自己的学生或现场、或以电话方式为患者充当“药物讲解员”。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忙不过来,崔瑷就自费制作带有药物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说明的小胶条,贴在患者初诊的病历本上,为自己“省点嗓子”。

不过,即便对如何服药清楚得很,患者也可能擅自停药。一位患间质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的60岁女患者正属于这种情况。患者带着女儿和外孙女从山东赶来复查,未待开诊,她就急忙进入诊室,抱怨来回奔波的艰辛和近期加重的病情。仔细询问下,崔瑷发现她并未按时按量服药,而剂量不足会影响药效,使自己无法判断该药对患者的适用性。

对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进行解释时,崔瑷“批评”患者道:“虽然您大老远来了,医院这张脸不是治病的,治病还得靠药。”她深知,由于间质性肺疾病是不易治疗的一种慢性病,用药周期长,部分患者会擅自停药。但过段时间,病情便会恶化。“怎么要吃亏才能长记性呢。”崔瑷十分无奈。最后,她叫来了在门口等候的患者家属,再三强调定时定量用药的重要性,才让他们离开。

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医院在呼吸医学领域耕耘已久,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教育部呼吸系病国家重点学科。其中,间质性肺疾病专业组已经达到了国内该领域的领先水平。作为这一专业组的负责人,崔瑷在间质性肺疾病和呼吸疑难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她的门诊中,除了患者不依从和特发性肺疾病的情况,大部分病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关键是早发现,准确诊断,有恰当的治疗方案,长期随访,病人有病情变化的要及时处理。”对于间质性肺疾病的患者,崔瑷已有一套成熟的诊疗方案。68岁的陈姓女患者就从中受益颇深。

“吃了您上次开的药物,我感觉特别好,咳嗽好多了。”陈患者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向崔瑷“汇报”。虽然现在病情已稳定,但她仍对早前的“凶险”印象深刻。就诊前期,崔瑷凭借多年经验,怀疑她有血管炎可能,于是积极用药。期间,患者因小便问题赴外院就诊,被告知:“幸好那大夫给您吃了那药,不然您人都不在了。”一旁的家属回忆起这事,仍后怕不已,连连称赞崔瑷:“我应该和您说声谢谢,您是救命恩人呐!”

因“早发现”和“恰当治疗方案”而挽救了患者性命的病例不止一个。56岁的郭姓患者因间质性肺疾病病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住了两周半,最后被告知“治不了,医院找崔大夫吧”。

刚来崔瑷这治疗时,患者的肺部CT有多发斑片状渗出,提示肺炎存在。而本月复查渗出影子已消失,病情显著好转。“现在除了残存的斑痕,(肺部)都干干净净的。肺里的啰音也不明显了。”崔瑷向记者介绍道。患者对显著的疗效有更直接的感受:“刚开始我上2楼就喘,但现在不喘了。”

更值一提的是,崔瑷曾发现患者患口腔溃疡,舌头有一小块白斑。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她意识到这有癌变的可能性,便提醒患者多加注意。幸运的是,对此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舌癌。由于发现时间较早,病变并未发生转移,在行舌癌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已无大碍。

“崔主任把我救回来了,太开心了。我要是没有崔主任,我早就……”看似阳刚的患者回忆起病情,不禁哽咽。记者向崔瑷了解到,由于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肿瘤的可能性较大,在为患者治疗时,她不仅专注于肺部疗效,还会对肿瘤存在的可能性进行筛查。

正是由于许多系统的疾病都可能与间质性肺疾病相关,崔瑷带领专业组与本院其他科室、医院开展了多学科合作。“只有这样才行,因为谁也不可能包打天下。”她清楚地意识到,纵使自己精于间质性肺疾病,但为让患者受益最大化,合作势在必行。例如,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性治疗后易感染放射性肺炎,合作医生一旦发现病情可疑,便会推荐患者赴崔瑷处就诊。与之对应,崔瑷若发现肿瘤患者,也会做相关推荐。

此外,间质性肺疾病专业组会与其他学科的医生在大大小小的研讨会上合作探讨相关病例,交流心得。一来二去,多学科合作成了医院临床工作和科研科普的重要环节。“这些都是因为病人需要。”崔瑷道出了多学科合作的初衷,许多患者也因此获得了更显著的疗效。

为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崔瑷还通过“带学生”的形式将多年积累尽数传授。忙碌的门诊期间,一名研究生送来毕业论文,请她抽空审阅。“学生不带是不行的,不然我们老了以后,病谁来看。”崔瑷深感肩上的责任。

医院的下班时间,一位护士进来对崔瑷说:“我把钥匙搁桌上,我下班了,不等你了。”但崔瑷的门诊候诊区内还有不少患者在等待。“护士都特别“讨厌”我,因为我耽误她们加班,久而久之,她们就留下钥匙给我,自己走了。”崔瑷打趣道,她也早已习惯这样的加班常态,有时到夜里20点多,门外还有许多患者在候诊。

19:02分,忙碌的门诊终于结束,早已错过一项会议和会后联谊活动的崔瑷,又开始为已安排的会诊做准备。

编审:罗辉

崔瑷,首都医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分会理事,中国救援协会青年科学家委员会常委,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肺纤维化(肺痿)学科带头人。参与北京市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研究3项。主持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医管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首医本科科研创新及横向科研课题各1项。著有专业书籍2本,发表学术文章共计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20篇。作为第一作者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10余次。完成本专业外籍教授讲座直译和同声传译工作共30余场。多次参与电视科普节目录制,发表多篇科普文章,多次参加义诊活动。

专长:间质性肺疾病和呼吸疑难疾病的诊治、肿瘤相关肺脏损伤的处理。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呼吸科),周三上午(特需医疗部),周四下午(呼吸科)。

全文属“人民好医生”跟诊记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与人民好医生组委会联系

rmhys

.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民好医生跟诊记崔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