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9日,由勃林格殷格翰自主研发、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靶向药物尼达尼布(商品名:维加特?)在中国正式宣布上市。
作为被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推荐的全球首个IPF靶向治疗药物,尼达尼布能够有效延缓IPF的疾病进展,使肺功能下降减少约50%,显著降低IPF急性加重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
IPF诊疗现状堪忧:误诊、漏诊较为普遍,五年生存率低
IPF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进行性的、局限于肺部的、以肺纤维化伴蜂窝状改变为特征的疾病。病理上呈现普通间质性肺炎(UIP)的组织学征象,肺功能显示限制性通气障碍和(或)换气障碍。
数十年来,IPF的发病率有所增加,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PF的中位生存期约为2-3年,五年生存率<30%,与部分恶性肿瘤无异。因此,IPF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
康健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副会长,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康健教授介绍道,在过去的20余年中,中国的IPF发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居高不下,50岁以上人群多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以隐匿性、进行性的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伴有干咳、杵状指、发绀等症状。
由于肺部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以及疾病进展的不可预测性,IPF患者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无法呼吸之痛”,随时死于呼吸衰竭和(或)心力衰竭。
由于绝大多数IPF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较易漏诊,也常被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或其他肺部疾病。国外研究显示,IPF患者从症状出现到被明确诊断,常需1至2年。
IPF的疾病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一旦出现急性加重,症状可能会在数天或数周内迅速恶化,显著降低患者生存率。因此,针对IPF,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创新靶向药物尼达尼布,开启IPF治疗新“维”度
除了诊断困难,IPF的治疗手段也相对有限。目前,IPF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肺康复、氧疗、肺移植等,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尼达尼布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同时作用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个靶点,阻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转化,减缓IPF的疾病进展。自美国和欧盟在内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以来,已经使3万多名IPF患者受益。
TOMORROW研究和INPULSIS研究结果均显示,尼达尼布能减少肺功能下降约50%,同时降低IPF的急性加重发生风险。此外,尼达尼布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最常见的为轻、中度的胃肠道症状,总体耐受性良好。
年《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治国际循证指南》明确推荐尼达尼布用于IPF的治疗。年我国《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也指出,尼达尼布能够显著减少IPF患者用力肺活量(FVC)下降的绝对值,一定程度上缓解疾病进展。
代华平教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间质性肺疾病学组组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代华平教授指出,在INPULSIS研究中,有名患者来自中国。对中国患者的亚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尼达尼布在中国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与全球数据结果一致。
尼达尼布在中国正式上市,对我国的IPF患者和呼吸科医生来说都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不仅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生存获益,也为呼吸科医生提供有力的治疗武器。
提高IPF诊断率和药物可及性是当务之急
尼达尼布的上市为我国的IPF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但是提高IPF的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仍然是当务之急。
李惠萍教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兼间质病学组副组长,同济大医院呼吸科主任
李惠萍教授强调,提高IPF的诊断率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需要提高医务工作者对IPF的认知,明确间质性肺疾病(ILD)的病因前,不要排除IPF的可能性。不同病因导致的ILD,治疗方法和预后各不相同。第二,针对疑似病例应早期应用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并转诊到有丰富ILD医院,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机。
IPF的胸部HRCT特征性表现为胸膜下、基底部分布为主的网格影和蜂窝状影,伴(或不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磨玻璃样改变不明显,其中蜂窝状影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
冯耐德先生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人用药品总经理
同时,提高药物可及性也非常重要。冯耐德先生表示,我们十分高兴尼达尼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于中国获批上市,正式进入临床。我们也正在积极地进行医保商谈,并将与慈善组织合作开展慈善赠药项目,从而惠及更多的患者,为他们带来生命的希望。
据悉,尼达尼布已被纳入浙江省大病医保目录,其余多个省市的医保进程也正在加快推进。专家们共同呼吁,尽快将尼达尼布纳入医保,从而减轻IPF患者的经济负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