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以来,随着普通x线、CT及其他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临床和基础医学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呼吸系统影像学进展。影像学检查早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一环,“看片”也是每个临床医生必备的技能。
“胸部影像能够深入地了解胸部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情况,对临床医生在病情判断中而言就是如虎添翼。”10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王辰院士在“中国医师呼吸影像专业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启动仪式上表示,随着肺部影像学技术上的飞速进展,使得肺部影像在疾病病因、病理机制上的提示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而这种意义的加深不仅是“量”的加深,还发生了“质”的变化。
王辰院士开篇寄语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呼吸影像专委会主任委员郭佑民教授指出,提高呼吸专科医生对影像学的认识,为呼吸专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对进一步促进呼吸影像学的发展,提升全国呼吸系统疾病的整体诊治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由王辰院士发起、郭佑民教授牵头、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作为学术指导、健康界承办的一“影”俱全探“胸”险——“中国医师呼吸影像专业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应运而生,并于11月2日(周一)晚上19:00正式直播开讲!
丨大咖云集,国内权威放射呼吸专家领衔开讲
众所周知,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诊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胸部影像技术已经成为辅助临床医生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被誉为临床上的“侦察兵”。
然而,胸部影像交错重叠,单从数以百计的图像中找出病变,已经让人眼花缭乱。在诊断中若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漏诊或误诊。
本次项目的目的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呼吸影像诊断水平,促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对胸部影像的使用规范性和影像识别能力有效的提高,解决临床疑难病例。届时,全国各地呼吸与影像领域专家将齐聚一堂,以“CT影像”为主要对象,兼顾胸片、胸部MR、核医学、超声,从胸部CT基本知识、适应范围、CT阅片规范、CT图像质量评价到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学征象解读、呼吸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各类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诊断、疑难疾病专家解读。课程时长25分钟,专家也将针对当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对胸部影像方面的热点话题进行在线答疑。
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精彩内容抢先看
郭佑民教授:肺内实性小结节的CT诊断和鉴别
肺结节为小的局灶性、类圆形、影像学表现密度增高的阴影,可单发或多发,不伴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无典型症状,常为单个、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
郭佑民教授介绍,“肺部小结节并不等于早期肺癌,肺内很多疾病都会形成结节,良性的如炎症、结核、霉菌、亚段肺不张、出血等,因此,影像学的评估在肺部小结节中占据重要定位。”
低风险小结节,即预测肺癌的风险低于5%,低风险因素包括:无明确家族史,年轻,吸烟少,结节较小,边缘规则,位于上叶以外的其他部位;中度风险,预测肺癌的风险为5%-65%,兼有高风险和低风险的特征;高风险,预测肺癌的风险>65%,高风险因素包括:家族史,年龄大,重度吸烟,结节较大,边缘不规则,有分叶、脐征、棘状突起、短小毛刺,病变肺界面清楚,位于上叶等。
陈起航教授:间质性肺病的HRCT评价
肺部间质性疾病是一组以累及肺间质为主的肺部疾病。间质性肺炎的分类由Liebow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陈起航教授强调,“随着人们对这类疾病的不断认识,已进行了数次重新定义与分类。其中有些词条一直保留至今,有些则被修正或者删除。比如,最初间质性肺炎分类中的巨细胞性间质性肺炎,已经被证实是一种特定的疾病,称为硬金属尘肺,而不再是一种间质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的最终诊断需要病理、影像及临床多学科综合判断。在解读疑似间质性肺炎的HRCT表现时,正确理解影像特征与病理及临床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在典型病例中,HRCT征象有时可以预测病理类型。
陈起航教授表示,以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为例,当HRCT呈现普通型间质性肺炎的典型表现时,得到病理证实的可能性很大。然而,几种不同的疾病都可能伴随UIP表现。如果是特发性的,UIP被认为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另外,UIP可能伴随结蹄组织病、药物中*、石棉沉着病。这些疾病在影像及病理上难以区分,相关的临床表现对于鉴别UIP的不同病因具有重要意义。
当确诊的的结蹄组织病患者出现弥漫性肺病时,除非有明显的否定证据外,通常被认为是系统性疾病的肺部表现。因为,结蹄组织病的患者一般不需要进行肺活检,而HRCT通常作为主要的诊断性检查方法以确定肺部病变的病理表现类型。
高莉教授:肺部感染的诊断思路——如何通过影像学识别病原
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各类感染之首(1/4-1/3)。如何早期诊断、降低其病死率依然是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影像学检查在肺部感染的检出、病原学的鉴别、治疗后随访等诊断步骤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医生在熟知肺部感染影像学征象的同时,应了解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和机遇性肺炎患者不同的临床背景及病原谱,充分利用影像学检查的优势,为促进该病的早期诊断、提高患者牛存率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莉教授介绍,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薄层螺旋CT扫描作为一种快速、可靠、安全的诊断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不同微生物造成的肺部组织学病理变化,如能对影像学征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比如病灶的性质、形态、密度、分布等)及归类,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对缩小病原学鉴别的范围有很大帮助。
刘敏教授:肺栓塞CTPA诊断及鉴别诊断
肺栓塞(PE)包括各类型栓子(如血栓、肿瘤、寄生虫栓子等)阻塞肺动脉系统引起肺循环障碍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这类疾病的致死、致残率高,但如果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使其病死率由30%降至8%。因此,提高PE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对改善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刘敏教授介绍,一项精确研究显示,与肺动脉造影(PE诊断金标准)相比,CTPA诊断PE的准确性极佳(敏感性%,特异性89%)。一些研究显示,CTPA结果阴性者不接受治疗,3个月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较低(1.2%,95%CI0.8%-1.8%),这与肺动脉造影结果风险相似。最后,刘敏教授表示,CTPA结果应当使用标准格式进行报告,以便评估检查质量。提供的信息应当包括检查总体质量,肺动脉增强是否充分,能够可靠排除PE的解剖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影响扫描质量的伪迹或其他因素。如果存在PE,应当报告栓塞的部位及血栓栓塞程度、心影大小及其他肺内改变,在评估肺栓塞严重重度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更多精彩,请于每周一19:00锁定“呼吸影像”讲座!
进群
健康界柳叶刀论文精读群、健康界心血管学术交流群和健康界肿瘤学术交流群现已开通,学术大咖云集,每天都有精彩分享,想进群的抓紧啦!
现在添加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