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秋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发,中医解读与论治 [复制链接]

1#

天气逐步转凉,秋季已经到来,从中医学的理论来说,秋季在五行与金相应,在五脏与肺相通,因此秋季以后,要特别注意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对于不少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来说,秋冬季是令他们胆战心惊的时候。本期内容我们就来谈一谈呼吸系统常见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认识及治疗案例。

01

中医病名及概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肺胀范畴,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本病病位在肺,易影响脾、肾,甚至病及于心。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02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肺主气而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卫外,故外邪多从口鼻、皮毛入侵,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失司、气上逆于上则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病导致肺气虚,其主气失常。则多见咳嗽,咳痰,发热,恶寒之症。

若肺病及脾,子耗母气,脾失健运,此时易形成痰浊之邪,导致肺脾两虚。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咳痰,倦怠乏力,脘痞纳少之症。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伤及肾,肾气衰惫,摄纳无权,则气短不续,动则益甚。肾主水,肾阳衰微,则气不化水,水饮之邪则易作祟。水邪泛溢于肌肤肢体则出现水肿之状。上凌心肺则胸闷心悸喘咳之象。此时多有呼吸短浅难续,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咳痰,形寒肢冷之症。

肺与心脉相通,肺气辅佐心脏运行血脉,肺虚治节失职,则血行涩滞,血瘀肺脉,肺气更加壅塞,造成气虚血滞、血滞气郁、形成血瘀之病理产物。由肺及心的恶性后果,可见胸闷心悸、面唇紫绀、下肢肿甚、舌质紫暗之症。心阳根于命门真火,肾阳不振,进一步导致心肾阳衰,可呈现喘脱危候,病情危急,预后不佳。

03

中医论治法则

辨证论治肺胀要辨虚实之不同,知标本之缓急。祛邪与扶正并用,依其标本,有所侧重。临证之时尤要注重痰浊之邪。因为痰从寒化易为水饮之邪。痰浊阻滞,郁而日久,则为血瘀。其病理产物皆可从痰浊化生。故要谨记化痰之法。

04

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男,65岁,主诉:胸闷气短,咳嗽咳痰16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5年。

初诊:患者诉16年前患者受凉后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咳大量泡沫样白痰,遂至当地社区门诊,按炎症进行治疗,给予头孢类药物输液,并口服多种药物(具体不详)。疗效欠佳,症状仍反复发作。5年前再次因受凉后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咳痰,并出现小便量少,双下肢水肿,不能平卧,遂由医院,被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治疗20余天,症状控制出院。但每次受凉后,上述症状便再次发作,时轻时重。患者近1月,因感冒后出现胸闷气短,夜晚几乎不能平卧;咳嗽咳痰,痰液色白质稠量多;并双下肢浮肿,痞满纳差,眠差,大便干,小便可,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查体另见:面色紫暗,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听诊:双肺底可闻及湿罗音。

中医诊断:肺胀(痰湿瘀互结)。西医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肺部感染。

处方:柴胡4袋、白芍2袋、炒枳实3袋、炙甘草4袋、清半夏3袋、桂枝2袋、茯苓3袋、桃仁1袋、牡丹皮2袋、白术3袋、葶苈子2袋、车前子1袋、冬虫夏草9g(另打粉冲服)。7剂,水冲服,日一剂。

备注:以上每袋为中药配方颗粒剂量。

二诊:咳嗽咳痰,痞满纳差症状大减,继服7剂。三诊:胸闷气短显著改善,继服7剂。四诊:下肢水肿基本消失,再服7剂。五诊:形如常人,为巩固疗效,遂易汤剂为丸剂,一次10g,一日三次。服用半年。随访一年,一切尚好。

按语:

脾胃为生痰之源,肺失宣降日久,久则肺虚,子盗母气,影响脾胃运化,则痰浊产生。故用四逆散加茯苓,生白术,清半夏调理脾胃,行气化痰,以杜绝痰湿之源。此为固本之法。急则治其标,且肺为贮痰之器,故酌加葶苈子、车前子以泻肺利水平喘,清利贮痰之器;加用冬虫夏草,取金水相生之义,兼顾肾本,以强其纳气之功;心主血脉,肺朝百脉,痰浊阻滞,肺气不利,气血瘀滞,阻止心脉,故应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只有气血调畅,肺才能正常的宣发与肃降,心主血脉功能才会正常,故取桂枝茯苓丸义,佐加炒桃仁、牡丹皮,桂枝,合四逆散以理气活血化瘀,改善心肺循环。患者虽病情复杂,病程日久,但本案辨证精准,用药精当,理法方药甚合,故临床效捷,对于我们中医药工作者有很大启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