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例之约驱动基因阴性晚期肺癌患者的曙光替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911/4694665.html

目前,对于肺癌驱动基因的探索已逐渐趋于成熟,但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癌患者,尚无明确的靶向治疗药物,大多数患者经历含铂双药化疗后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对这类患者治疗手段的探索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近年来,免疫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替雷利珠单抗作为我国自主原研PD-1单抗,在肺癌一线治疗中彰显出比肩国际的疗效,为我国驱动基因阴性晚期肺癌患者打开了新的大门。

本期将分享2例驱动基因阴性晚期肺癌病例,分别为鳞癌和大细胞肺癌,患者经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后获得迅速、持久的PR疗效。

吴宏成

宁波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

宁医院PCCM科主任

宁波市呼吸病学会主任委员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编委

浙江省呼吸病学会委员

浙江省呼吸医师协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常委

浙江省支气管镜联盟副主席

年获宁波市首届优秀医师奖

年授予宁波市卫生名医

吴仕波

宁波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浙江省医学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

宁波市医学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病血管介入学组委员

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JCO)中文版--肺癌专刊编委

病例一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63岁。

主诉:左肺鳞癌切除术后3年,发现复发10余天。

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咯血”行胸部CT发现左肺肿物,确诊为“左肺鳞癌”,年9月于外院行“左上肺叶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定期复查,病情平稳。年4月26日复查胸部CT,提示纵膈多发淋巴结转移可能,于同年5月6日查PET-MR同样提示纵膈多发淋巴结转移可能,FDG摄取增高。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诊,门诊以“左肺鳞癌切除术后复发”收治入院。

既往史:既往体检,否认慢性疾病史。

个人史/家族史:吸烟20余年,约20支/天,已戒烟5年;否认饮酒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叩诊清音,双侧呼吸音正常,双肺未闻及干啰音,心界不大。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ECOGPS评分:0分。

术后病理(-09,外院):(左上叶)鳞癌(非角化型)伴坏死,免疫组化:PD-L1(TPS80%+),EGFR基因、ALK融合基因、ROS1融合基因均为野生型。

胸部CT(-04-26):1.左上肺切除术后改变;2.纵膈多发肿大淋巴结影伴融合,转移可能性大。

PET-MR(-05-06):1.左上肺癌术后;2.纵膈多发肿大淋巴结,FDG摄取增高,考虑转移。

初步诊断:1.左肺鳞癌切除术后复发(rT0N2M0),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

图1:-04-26,基线期胸部CT

病例一诊治经过

经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年5月7日起予以免疫联合化疗方案“替雷利珠单抗mgd1+白蛋白紫杉醇mgd1,d8+卡铂mgd2,q3w,ivgtt”治疗4周期,疗效达到PR。

(1)联合治疗2周期:SD

图2:-05-29,联合治疗1周期后胸部CT

(2)联合治疗4周期:PR

图3:-07-28,联合治疗4周期后胸部CT

病例一总结

本例患者为左肺鳞癌切除术后,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复发(rT0N2M0),患者经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及卡铂抗肿瘤治疗4周期后病灶明显缩小,疗效评估达到PR。治疗过程中未监测到明显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性良好,患者可以耐受。

病例二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61岁。

主诉:右手不灵便1周。

现病史:患者首次入院前1周开始出现右手不灵便,无法精细活动,至外院查头颅MR提示左侧额叶转移灶可能,查胸部CT提示有纵膈淋巴结增大,于年4月16日进一步查PET-CT提示“左肺癌伴左锁骨上窝、右上支气管旁、双肺门、纵膈多发淋巴结转移及左额叶转移”可能,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慢性病史。

个人史/家族史:否认特殊个人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ECOGPS评分:0分。

液基细胞学检查:(左锁骨上淋巴结针吸细胞块)结合免疫组化考虑低分化癌,符合大细胞癌。

肺11基因检测:无驱动基因突变。

头颅MR(外院):左侧额叶占位,首先考虑转移灶。

胸部CT(外院):双肺气肿,双肺微小斑点灶,纵膈淋巴结增大。

PET-CT(-04-16):左上肺门肿块,FDG摄取增高,首先考虑肺癌伴左锁骨上窝、右上支气管旁、双肺门、纵膈多发淋巴结转移及左额叶转移。

诊断:1.左肺大细胞肺癌(IVb期,cT2aN3M1b),伴脑、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图4:-04-20,治疗前胸部CT

病例二诊治经过

经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年5月12日起予以免疫联合化疗方案“替雷利珠单抗mgd1+白蛋白紫杉醇mgd1,d8+卡铂mgd2,q3w,ivgtt”4个周期后,疗效达到PR,后予以“替雷利珠单抗mgd1,q3w,ivgtt”维持治疗,疗效维持PR。

图5: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前后胸部CT

图6:治疗2周期及7周期后头颅MR

病例二总结

本例患者为左肺大细胞肺癌(IVb期,cT2aN3M1b),伴脑、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一线使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及卡铂抗肿瘤治疗2周期后病灶明显缩小,疗效评估达到PR。4周期后予以替雷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至今,疗效维持PR。治疗过程中未监测到明显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性良好,患者可以耐受。

专家点评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鳞状细胞癌(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其中鳞癌约占30%[1]。由于肺鳞癌的驱动基因突变比例较低,尚无明确的靶向治疗药物,其生存率也较肺腺癌低——经典的ECOG研究证实,传统含铂双药化疗的ORR仅25~35%,中位PFS仅4~6个月,中位OS仅8~10个月[2,3],亟需新的治疗手段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生存。

在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公布了一项我国自主研发的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鳞状NSCLC的RATIONALE研究数据[4],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卡铂方案,对比传统化疗方案,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7.6vs5.5个月)、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72.5%/74.8%vs49.6%)、改善患者的持续缓解时间(DOR)(8.2/8.6个月vs4.2个月)。此外,联合治疗组疾病进展风险分别降低48%和52%,均优于KEYNOTE-研究[注1]中44%的降低比例。

病例一患者为肺鳞癌术后复发,表现为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经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及卡铂联合治疗4周期,病灶明显缩小,疗效达到PR,且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获益显著。

大细胞肺癌并不常见,但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高、生存较差。目前虽然被定义为非小细胞肺癌,但其生物学特性、临床特性以及预后因素都与小细胞肺癌相似[5],目前治疗模式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一项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肺癌的多队列II期RATIONALE研究显示[6],SCLC队列的ORR达到77%,DCR达到88%,中位OS达到15.6个月,中位PFS达到6.9个月,体现出良好的治疗前景。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EP方案治疗一线广泛期SCLC患者的III期研究(RATIONALE)正在进行中,令人期待其研究数据的公布。

病例二患者为IVb期大细胞肺癌,伴脑、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经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及卡铂治疗2周期,疗效就达到PR,4周期后更换替雷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3周期后观察到脑转移灶亦明显缩小,用药至今总体疗效维持在PR,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良好保障。

替雷利珠单抗经基因工程改造优化了Fc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巨噬细胞上FcγR的结合,从而消除抗体依赖的细胞吞噬作用(ADCP)效应,避免了因活化T细胞耗竭而影响抗肿瘤效应。同时,替雷利珠单抗的Fab段具有独特结合位点,可以较为持久地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降低脱靶效应[7,8],独特的结构优势和高度的亲和力或能使替雷利珠单抗拥有更持续、更强劲的抗肿瘤效应,为患者带来更长久、更显著的生存获益。

除外上述研究,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含铂化疗治疗驱动基因阴性非鳞状NSCLC患者的RATIONALE研究也在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公布了其重磅研究数据,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对比单纯化疗组,疾病进展风险显著降低36%,PFS延长2.1个月(9.7vs7.6个月),中位DoR延长了42%(8.5vs6.0个月),患者的预后生存得到了明显延长。此外,替雷利珠单抗单药用于晚期二/三线NSCLC的RATIONALE临床试验在中期分析中达到总生存期(OS)这一主要终点,其研究数据的公布同样值得期待。替雷利珠单抗在肺癌领域的全面布局,或将为患者赢得更多生命延续的机会。(病例专家:吴仕波,点评专家:吴宏成)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