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 https://m.39.net/yldt/a_6204336.html如今,很多“绝症”虽然还不能根治,但在生理病理研究上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也依据这些研究的结果,开发出一些效果较为显著的疗法。
在传统的“绝症”中,艾滋病已经成了一种慢性疾病,许多恶性肿瘤也能通过先进的细胞免疫疗法得到控制。
但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个明显的例外。它何止没有被攻克,数十年来,连基础研究都很难说到底有多大进展。
这种疾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普通人有办法预防吗?
一篇疑似造假的研究扯出的数十年争议
最近,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出现了一颗深水炸弹。来自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神经科学学者MatthewSchrag在著名的《科学》杂志新闻栏目上发文,质疑领域中一篇开创性研究造假,文中使用的图是PS过的。
就是下面这篇:
这篇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被引用了两千多次,在领域内有着开创性的地位。
这项研究是针对β-淀粉样蛋白(Aβ)进行研究的。有一种理论指出,Aβ类的某些物质大量出现在脑内,就可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发生。
因此,很多试图阻断异常Aβ产生的药物被研发了出来——但临床效果大多不是太好。
目前并没有实锤证据表明这篇论文就真的造假了,《科学》杂志调查了大半年,也仅能说明这些图片比较可疑。目前,包括美国司法部在内的机构已经参与进来,针对论文作者的公司进行更详细的调查。
当然,被质疑的这一篇研究不管真假,也都很难为长期以来阿尔茨海默病成果寥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背锅。
阿尔茨海默病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坦率地说,人类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仍旧没有什么头绪。
相关的解释主要有这么两个:
1、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大概意思是说,由于一系列复杂的过程,Aβ这类物质在脑内出现异常积累,导致了老年痴呆。也有一些其他的各类假说,如胆碱能假说等等,与Aβ有一定关系,可以看作这一理论的上下游。
2、tau蛋白假说。tau蛋白也是脑内的一种物质,由于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它发生了异常的过度磷酸化,导致了老年痴呆。
两者在阿尔茨海默病理领域的地位,类似于剑宗和气宗。由于Aβ的异常可能导致tau蛋白的异常,tau蛋白的异常也可能导致Aβ的异常,两者似乎存在类似于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这两派人就为了到底谁是因、谁是果进行了数十年的探究,也各有很多重要研究成果发表。
但可是,可但是,照着这两派的理论进行的药物研发,都不太成功。
目前全球主流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有7种左右,其中有一种甘露特钠胶囊(九期一)是中国自主研发的。
然而这些药无一能治愈或显著逆转病情,仅能对症状有轻微的缓解。
还有更多在研的新药干脆折在了路上。有报道称,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研发失败率是99.6%,甚至比肿瘤药物的92%还高了不止一丁点。要知道,每失败一个药物,就是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费用打了水漂。
Aβ的积累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性病理改变。但后来,学者们发现很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没有这一特征,仍然表现出相似的症状。他们的大脑经历了更多不同的改变,比如突触连接丧失、神经元去分化等等。
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大概是理论错了吧。
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许多之前认为八竿子打不着的因素,都跟阿尔茨海默病产生了关系。
比如说,这种病有明确的遗传证据,尤其是早发性的,APOE如果两个都是4型,患病的可能性会极大的升高。
另外,年轻时的颅脑损伤、颅内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微循环系统障碍,乃至肠道菌群,都或多或少找到了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证据。
在可预见的未来,有关这种疾病的研究,可能仍然将呈现出神仙打架的态势。
科研神仙打架,普通人怎么预防?
那是不是阿尔茨海默就没法预防了呢?也不是。
好在,我们还有一个利器: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可能无法解释背后的原理,但可以通过统计学,来发现哪类人群更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那么,避开那些风险更高的生活方式,也会对预防有一些帮助。
根据医院的《解读阿尔茨海默病循证预防指南》,与更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明确有关的生活方式有:
1、老年人不宜肥胖,但也不宜太瘦。建议65岁以上人群将BMI控制在30kg/m2以下,同时增加优质蛋白摄入,保持BMI大于27kg/m2
2、老年人的运动量每增加kcal/周,患病风险就降低约10%
3、多从事认知刺激活动,如阅读、下棋等,能使痴呆发病风险降低50%,即使在有痴呆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中也是如此
4、不要吸烟。长期吸烟会使患病风险升高40%。
5、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慢病。
6、保护头部,避免头部外伤。
更医院的网站: